一、中深層地熱特點
適用性更廣泛:中深層地熱源熱泵熱源井深度為2~3km,占地面積較小,鉆孔位置選定比較靈活,與常規地源熱泵相比更不易受場地條件制約。
系統壽命更長:地下換熱器制造采用特種鋼材,耐高壓、耐腐蝕、耐高溫,壽命長達50年,與建筑壽命相當。
運行更高效穩定:由于鉆孔深度達2~3km,熱源溫度更穩定,熱積累現象不明顯; 結合梯級利用,且由于熱源側溫度高達20 ℃以上,梯級利用熱泵機組運行工況更加高效穩定。
綠色環保且安全可靠:中深層地熱能屬于可循環利用、綠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廣、儲量大、 穩定可靠、清潔環保。
保護水資源:中深層地熱源熱泵系統可與地下水隔離,通過換熱器管壁與高溫巖層換熱,而不抽取地下熱水,也不開采使用地下水,符合當前國家對于地下水的保護政策。
二、中深層地熱綜合利用方向
中國溫泉在各省均有分布,而且平原地區大中型盆地均賦存地熱資源。中國中低溫地熱資源直接利用的能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直接利用的項目包括地熱供暖、溫室種植、水產養殖、工農業利用、洗浴醫療和休閑養生等方面。
1、地熱供熱
地熱供暖是對溫度較高的低溫地熱資源(低于 90 ℃) 的最佳利用方式。
地熱供暖系統的設計熱負荷應包括兩部分: 一部分為基本熱負荷,由地熱水承擔; 另一部分為調峰熱負荷,由熱泵進行梯級利用從地熱尾水中進一步提取熱量作為調峰。熱泵梯級利用等措施的不僅大大增加了地熱供暖面積,且減少了終端散熱設備的投資費。
地熱+熱泵機組梯級供熱是利用深井潛水泵從開采井提取地熱水,經地熱管線送至一級直供換熱器,利用一級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將熱量傳遞給供熱循環水,溫度降低后的地熱水送至二級換熱器,進行二次換熱將熱量傳遞給二級板換與熱泵蒸發器側之間的循環水,為熱泵機組提供熱源,經二級換熱器換熱后的地熱水由輸水管線送至回灌井進行回灌;經一級換熱器換熱和熱泵機組制熱后獲取熱量、溫度升高的供熱循環水,經供熱管線送至熱用戶、供熱用戶利用,溫度降低后的供熱循環水由供熱管線輸送至一級換熱器和熱泵機組冷凝器側進行換熱獲取熱量、提高溫度,如此周而復始循環。
2、地熱發電
地熱發電技術是利用地下熱水和蒸汽為動力源的一種新型發電技術。其基本原理是與火力發電類似,也是根據能量轉換原理,首先把地熱能轉換為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3、溫室種植、灌溉地熱
作為清潔能源,利用地熱溫室,生產優質花卉、反季節蔬菜、時令鮮果等, 對發展現代化農業有其獨特的作用。開發地熱,建立地熱溫室,是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現代化農業的條件之一,利用不同作物對最低溫度要求,梯級利用地熱種植名貴花卉、特色蔬菜、反季節蔬菜和發展觀光農業等,效益顯著。
四、中深層地熱供暖的優勢?
1、對比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地熱資源具有安全、穩定、不受季節和晝夜變化影響的特點,可替代北方部分適宜地區的煤炭和天然氣供暖。
2、具有清潔、低碳、可再生優勢,整個水循環系統基本不消耗水資源,減少碳排放。地熱井供暖成本比鍋爐供暖成本低40%左右。
五、地熱能供熱面臨挑戰
1、地熱勘查程度低,鉆井風險大
目前除個別地區資源勘查相對成熟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勘查程度低或無勘查,在資源勘查不足的情況下進行開發,鉆井失敗率較高,且無法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部署,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2、初投資高
一般而言,開發某一區域的地熱能,需先進行地熱資源勘查,勘查工作較重、投入大。目前地熱井的鉆探方法和工藝依然采用油氣井工藝和設備材料,地熱井投資較高,導致地熱供熱初投資高,建設和投資回收期長。
3、地熱尾水回灌率低
目前,國家尚未針對地熱尾水回灌出臺標準,各地開發管理缺少規范,地熱回灌監督不嚴,存在著地熱尾水回灌率低,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地面土壤、河流產生污染,也對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帶來阻礙。
4、 結垢、腐蝕嚴重
地熱水普遍存在著礦化度,在實際生產運營過程中,對運輸管網、設備產生腐蝕,造成管道刺漏、換熱器換熱效率降低或損壞。地熱水在運輸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熱儲環境,極易造成結垢,堵塞管道,給系統運行帶來困擾。
5、開發過程中動態監測
某些地區地熱開發過程中,地熱井液位、流量、溫度有一定的下降趨勢,造成原有設計系統不能適應其變化,其原因在于地熱開發初期缺乏科學的地熱資源開發評價,開發過程中缺少動態監測